李氏总会文化沙龙系列讲座之四 《解码新加坡地名- 发现新加坡的前世今生》2022年11月12日

Dec 10, 2022 | 会讯简报

《解码新加坡地名- 发现新加坡的前世今生》 世昌报导 气虹博士補充 植丰,世昌摄影 雅杰整理

2022年11月12日下午2时30分至5时,在李氏总会文化沙龙系列第四场讲座之“解码新加坡地名—发现新加坡的前世今生”,听林恩和先生对这些地名乃至新加坡开埠以来的城市发展历史渊源娓娓道来,一切都是那么合理、自然。

林先生引用《马来纪年》、葡萄牙人以及英殖民地政府档案等详实的历史文献和珍贵的历史图片,追溯从17世纪开始,新加坡地名的发展与演变。他以马来地名和华人地名两条主轴,用直落布兰雅、拉丁马士、大草场、水仙门、牛车水、中峇鲁等地名为例进行阐述,追溯它们的来源及背后的文化背景,再现新加坡曽经有过的多姿多彩的多元文化社会和人文生活景观。

中峇鲁的Tiong Bahru,原来揉合了闽南语的“冢”和马来语的“新“发音,意指邻近昔日闽南语俗称“四排埔老君厝”的Sepoy Lines GeneralHospital(即今日新加坡中央医院所在)、相对于恒山亭的华人新坟场。还有今日五六十岁以上的新加坡华人仍有记忆的“水仙门”,指的是于新加坡河北岸、由堪称新加坡市区“第一街”的高街(High Street)、桥北路(North Bridge)和禧街(Hill Street)的旧地名统称。这个华人旧地名又跟闽南人对航海者守护神的水仙崇拜有关,而“门”又是闽南人喜欢把水路和陆路出入口来命名,一如“厦门”和“金门”。

新加坡早期街市的市景观特征——商居混合的店屋和五脚基文化、最具新加坡华语特色的地名——牛车水( Kreta Ayer),以及来自原乡的命名传统以及横向从廖内凌加地区移植的地名,如大马路、二马路、四马路、大坡、小坡、白沙浮(Bugis),以厝港作为通名的地名,比如林厝港、蔡厝港、杨厝港等,林先生带领大家重新发现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了解了这些地名的命名和变化,进一步了解了居住在这儿的人的故事、他们的处境和命运,从中思考我们想要的是什么样的未来。

林恩和先生是新加坡知名历史和文化研究学者,曾担任出版社编辑,退休后担任新加坡国家文物局华语资料研究员等,经常在《怡和世纪》和《联合早报》发表文章分享新发现的史料,由这些散文组成的文集《我城我语—新加坡地文誌》和《我城故事—重访新加坡历史》,分别入选《联合早报》2018和2019年度书选。

“解码新加坡地名——发现新加坡的前世今生”是李氏总会2022年文化沙龙系列讲座的第四场、也是最后一场。讲座消息公布后,总会隔天就收到超过70位公众人士的报名,到报名截止时有117人。尽管讲座当天下午雷电风雨交加,仍然浇不息大家冒雨到场聆听的热情,包括联合早报前总编辑林任君先生和本地作家刘培芳女士。林恩和先生长期厚积薄发的研究考证功力,让在李氏总会3楼讲堂现场聆听的90名各界人士听得如痴如醉,“新加坡眼”网络直播在线参与3100多人,点赞更超过4100人次,为2022年诞生的新加坡李氏总会文化沙龙带来新高潮!各界人士的热烈捧场,给予了李氏总会和文化沙龙工作团队的热情鼓励和极大动力,对下来举办2023年六场系列讲座充满信心!

瑞庆会长莅临会场并购书 主讲者林恩和现场售书并签名
上图左起: 联合早报高级评论员陈迎竹先生, 主讲者林恩和先生,
李氏总会瑞庆会长和 联合早报中国新闻部副主任李气虹博士
下左图: 右边是李氏总会欲华副总务
来宾们仔細聆听
会场盛况
讲座后点心招待来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