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总会文化沙龙举办第8场讲座:《从文学看峇峇娘惹的中华情结》吸引线上线下2100多人参与

Aug 28, 2023 | 会讯简报

2023年8月19日下午,李氏总会主办的文化沙龙系列讲座第8场,邀请到新加坡南洋学会会长许振义博士主讲《从文学看峇峇娘惹的中华情结》, 由本会文教顾问李气虹博士主持。

 

许博士从峇峇娘惹的起源、语言、宗教、文化特征等方面娓娓道来,指出峇峇娘惹是15世纪到19世纪之间下南洋的华人移民,尤其是郑和下西洋时默许士卒与马来半岛土著通婚所繁衍的后代 。由于他们迁徙较早,在生活和文化上发生了极高程度的本土化,称为“土生华人”或“侨生华人”。相对而言,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签订《北京条约》之后南来的华人移民,则是百分百的华人,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异族通婚的家庭里,华族丈夫虽能说马来语,但掌握能力有限,难免夹杂汉语方言词汇和语法习惯。长此以往,便形成了一种独特腔调的峇峇马来语(Bahasa Melayu Baba)成为土生华人的母语和最基本的文化特征。不过,槟城土生华人的峇峇马来语受闽南语影响较多,而马六甲土生华人移民历史更久远,而且马六甲华人比例比槟城低,因此他们的峇峇马来语受正统马来语影响较多。至于吉兰丹土生华人,则受到泰语的一些影响。

在信仰上,土生华人多沿袭华人信仰如道教、佛教、儒教和华人民间信仰,例如“大圣佛祖”(即齐天大圣)。也有一些土生华人信仰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他们也庆祝春节、中秋节和端午节等华人传统节日。

许博士指出,峇峇娘惹尽管客观上失去对中文的掌握,但主观上大多仰慕并认同中华文化。例如,19世纪末,新加坡侨领林文庆主张“海峡华人改革运动”,推崇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孝义等传统价值观。另外,土生华人的翻译作品只有中国小说和民间故事的翻译本,也可理解为土生华人族群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以及对文化寻根的热切追求。

许博士也展示了三个历史阶段出版的大量峇峇马来文翻译作品,如《三国》、《岳飞》、《西游》、《济公活佛》等等,并邀请在场观众从夹带闽南语拼音的翻译作品书名,猜测翻译自中国小说和民间故事,增加了台上台下的互动。在介绍峇峇马来文翻译作品的几位主要译者时,特别是《三国》的译者、主要代表人物曾锦文,竟然与清朝后期的洋务运动、福州船政学堂和北洋水师有着横向的历史渊源,许博士为观众呈现了立体的历史场景。

 

在小结时,许博士引用海峡殖民地政府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从1881年到1901年,新加坡土生华人约有1万到1万5000人左右,只占狮城华族人口9.5%至10.5%不等。马来亚约有10万人,新马两地合计不到12万人。体量这么小的群体,很难长久保持自身独创的方言和文化特点。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各自推行国民教育、国语和英文教育,加上全球化和资讯科技的发展所影响,峇峇马来文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很快就失去生存的机会和意义。

今天,虽然 “土生华人”这个概念已经不具有现实意义,但其传统文化意义和历史意义仍然让不少人对其有浓厚的兴趣,

讲座采用了现场和“新加坡眼”在线视频直播相结合,现场50多人出席聆听,在线收看直播有2100多人。讲座结束后,世界李氏宗亲会理事长、新加坡李氏总会永久名誉会长李文龙大律师BBM(L)、太平局绅颁发了感谢状给主讲人许振义博士。最后,也要感谢”新加坡眼”在线直播支持,以及总会工作组所有工作人员的辛勤努力使讲座能够成功举办。